胸悶、胸痛的臨床治療
2013年10月12日 星期六
2013年9月18日 星期三
手術、放療、化療前的中醫調養很重要
手術、放療、化療前的中醫調養很重要
壹、前言:
一、 癌症長期高居致命疾病榜首,西醫的主要治療方案,包括手術、放療、化療或免疫療法等,大多對身體有一定的侵入性的傷害。
二、 尤其體質較弱的長者或長期病患者,很多時都難以承受治療過程中的副作用。
三、 善慧堂中醫診所-李秋慧醫師指出,由於化療所使用的藥物雖可殺滅腫瘤細胞外,也會嚴重耗損人體氣血。
貳、化療副作用:
一、 化療導致病人易喪失食欲、惡心、嘔吐或口腔潰瘍等,部分患者更會因體質虛弱而中途放棄治療。
二、 癌症病患常會體重減輕、倦怠無力、厭食、嗜睡、消瘦憔悴、電解質不平衡,病人的免疫功能改變。
三、 善慧堂中醫診所-李秋慧醫師表示,在臨床上,此時患者若使用中藥,於手術前或化療後適當服用,既可強化體質,又能增加手術成功機會,亦可增進食欲,減輕化療的副作用。
參、許多中藥能緩解副作用:
一、 例如這方面常用的中藥如黃耆,能促進細胞活性,增強患者免疫系統功能。
二、某些中藥湯劑在臨床實驗中,顯示有助恢復癌症患者的淋巴細胞功能,同時增強病人的免疫功能,降低因化療引致的毒性和副作用。
三、其次,女貞子亦能增強巨噬細胞、淋巴細胞和遲發超敏反應,強化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以加強免疫能力。
肆、結論:
一、有關中藥如能經由專業合格的中醫師,適當配伍應用,可助癌症患者盡早回復正常體質。
二、善慧堂中醫診所-李秋慧醫師提醒您,病患對抗癌細胞無須脫離正規治療,配合中藥方劑搭配也有一定的比例。
三、使用前仍需經合格的中醫師看診後才可服用,切勿自行到藥房購買。
四、善慧堂中醫診所-李秋慧醫師表示,對抗癌細胞需要長時間與醫院、中醫診所的配合以及勇敢對抗病毒的決心。
善慧堂中醫診所 李秋慧中醫師~提醒您~
若有體質問題,請找合格專業的中醫師,
為您的病情,做有效的診斷用藥,根本治療,
請勿自行使用網路中草藥偏方,以免傷身。
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的治療
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的治療
壹、 西醫治療
(一)藥物治療:主要有以下數種藥物:
1、非類固醇止痛藥(NSAIDs):可做為關節炎的止痛抗炎劑。
2、氯奎寧(plaquenil)能降低皮膚對紫外線的敏感度、抑制免疫反應、抗發炎反應、抑制狼瘡細胞活性。常用於皮膚紅疹、關節腫痛發炎、可當作非類固醇抗炎藥物的輔助藥物,亦可減少類固醇的用量。
3、類固醇(prednisolone):是治療SLE最有效且最廣泛使用的藥物。
4、免疫抑制劑:具有抑制免疫反應的作用。可幫助延緩狼瘡腎炎的惡化,減少類固醇需要量,為其作用要服用數週或數月才有顯著療效。
(二)血漿置換術(plasma exchange)
1、以機器將血漿取出體外,除去血漿中不正常的抗體免疫球蛋白複合體和一些引起發炎的介質,再換以正常人的血漿。
2、血漿置換術配合Endoxan的治療,可使療效持久。
3、使用於狼瘡嚴重急性發作以控制症狀、傳統中醫藥物以緩解副作用,避免被西藥破壞肝腎。
4、用於治療SLE患者短期的輔助治療,不宜長期使用,易併發感染、凝血障礙及水和電解質失衡。
(三)人工關節置換術
1、狼瘡侵犯全身關節,而肩關節及股關節壞死最常見,類固醇的服用亦可能加速關節的壞死;可以服用中藥以減緩壞死的速度。
2、關節壞死的治療有早期的鑽洞減壓法、半人工關節、全人工關節置換術。
3、減壓術除減輕症狀外,亦可延緩關節置換術的時間。
4、由於人工關節用5-10年會鬆脫可能需要重新更換,除非必須更換,醫師多建議延緩更換時間。
貳、 中醫治療:
一、 外感六淫:因先天稟賦不足,復加陽光照射或病毒肆虐,熱毒侵襲到肌膚經絡,瘀阻經脈、內侵臟腑而發病,此可歸屬為實火致病。
二、 素體陰虛:先天真陰不足,復加上七情所傷,導致陰液虧損、陰虛火旺,發為本病,此可歸屬為虛火致病。
三、 臟腑功能失調:可能受到疾病或是藥物的影響,病變過程中所生的痰濁、瘀血、濕熱、陰水等阻塞經絡致病。
參、 病患的日常生活調適
(一) 飲食方面:
1、腎病患者的水分、鹽分宜作適度限制。
2、若有糖尿病,澱粉與糖份宜適度控制。
3、服用類固醇期間,由於食慾增加,應減少高熱量飲食,避免體重快速增加。
4、避免大量的煙、酒或刺激性食物。
5、食物以熟食為佳,少吃醃製食品。
6、骨質疏鬆可使用維他命D。鈣片對服用類固醇引起的骨質疏鬆症、長期臥床或停經後的女性均有幫助。但最好是含維他命D、鈣的天然食物。
(二) 活動:
1、運動:
(1)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加心肺功能,保持肌肉、骨骼的韌性,對任何人都有助益,臥床病人亦不例外。
(2)只要不是傷害性、碰撞性的;不要過度疲勞。
(3)避免日曬過多,適當運動是應鼓勵的,但發炎關節則不宜運動。
2、 休息:
(1)患者體力較差,應避免過度勞累或過長的工作,
(2)白天時間亦至少能安排兩個30-60分鐘的休息,同時避免過多、過大的壓力。
3、 休閒活動:
(1)在體力允許的情況下,休閒生活是不受影響的。
(2)若體力稍差,可以室內靜態活動代替動態的室外活動。出國旅遊的安排,則要考慮病情與體力。
(3)同時,攜帶每天服用的藥物若有可能,與當地病友團體聯繫,以便急需。建議患者隨身攜帶病情摘要。
4、工作:
(1)只要健康情況許可、能力許可,狼瘡病患沒有什麼工作是不能勝任的。
(2)但一般病患的體力較差,過度的壓力、過分的疲累均可能使病情復發。
(3)工作適當的調派,可減輕體力的消耗。
(4)工作中間的休息更可幫助體力的恢復。
(5)對光敏感者宜避免陽光曝曬的工作。
(三) 定期追蹤、按時服藥:
1、由於狼瘡發作與緩解交替呈現,加重調適的困難,而按時服藥,
2、一方面可穩定病情,一方面也可做為醫師調整藥物的參考。
3、定期追蹤更可提早發現問題,儘早處置。
4、患者宜將吃藥及看診列為生活當中例行性的工作,久而久之定能養成習慣,而不再排斥吃藥。
(四) 預防感染:
1、感染也很可能引起疾病加重,因此,預防重於治療,避免各種感染發生。
2、注意保暖、避免到公共場所,與感冒者保持距離,可減少呼吸道感染的機會。
3、做好自身的清潔衛生工作,可減少泌尿道感染的機會。
4、加強住家環境的清潔、衛生與通風,減少感染的發生。
5、遠離養鴿人家,可避免腦部隱球菌的感染。
6、當白血球降至3000/cumm以下,應戴口罩,並減少出入公共場所。
7、減少生食或不潔食物,可降低感染的機會。
8、任何的小傷口都應特別的照顧,久不癒合的傷口就應看醫生。
9、注重飲食的營養與適度的運動以增加抵抗力。
(一) 接納自己:
1、狼瘡患者可能因服用類固醇而臉部與身段變形,讓很多病患羞於見人、退縮、逃避。
2、狼瘡為無法治療的疾病,在我們的社會中,患者多少會遇見一些異樣的眼光或被貼上標籤,使患者心生自卑心。
3、這類患者常見的表現是退縮、逃避、社交隔離、憂鬱、甚至厭世。
4、善慧堂中醫診所-李秋慧中醫師表示,臨床上,確實是有患者,服用中藥調理體質後,症狀沒有再發作,但是使用中藥調理除了要有耐心,還要對症用藥,那麼專業合格的中醫師就很重要了。
善慧堂中醫診所 李秋慧中醫師~提醒您~
若有體質問題,請找合格專業的中醫師,
為您的病情,做有效的診斷用藥,根本治療,
請勿自行使用網路中草藥偏方,以免傷身。
類風濕性關節炎RA的中醫分型
類風濕性關節炎RA的中醫分型
壹、 類風濕性關節炎RA的中藥治療:
一、 風寒濕邪:
(一) 症狀:
1、 關節疼痛、腫脹、晨僵,得溫或活動后癥狀減輕。
2、 風偏勝者關節多竄痛;
3、 寒偏勝者疼痛較劇,遇寒冷加重;
4、 濕偏勝者腫脹明顯,酸楚重著。
5、 舌體正常或胖大,舌質淡紅或淡白,苔薄白或白膩,脈弦或弦滑或弦緊。
(二) 治則:祛風散寒,除濕通絡。
二、 濕熱互結:
(一) 症狀:
1、 關節腫脹微熱或紅腫灼熱,疼痛較甚,觸之加劇。
2、 活動不利,筋脈拘急,得熱痛劇,得冷痛減,身熱,體重乏力,納呆欲嘔。
3、 舌紅、苔白乾或黃膩或黃燥,脈滑數或沉數。
(二) 治則:清熱利濕,解毒涼血。
三、 痰瘀凝滯:
(一) 症狀:
1、 關節疼痛反覆發作,僵硬變形,不得屈伸,關節周圍皮色黯滯,疼痛較劇,停著不移,
2、 或肢體重著,麻木不仁,
3、 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膩,脈細澀或沉弦。
(二) 治則:化痰祛瘀,舒筋通絡。
四、 肝腎陰虛:
(一) 症狀:
1、 痹證日久,關節腫脹畸形,不可屈伸,重著疼痛,
2、 肢體活動不便,筋脈拘急,形體消瘦,潮熱盜汗,
3、 持續低熱,或畏冷喜暖,遇勞遇冷加重。
4、 舌質淡或淡紅,苔薄或薄白而干,脈沉細數或沉細無力。
(二) 治則:補益肝腎,祛風除濕。
貳、 結 論:
一、 這些免疫療法的發展,使過去許多嚴重的RA病患盼到治療的曙光。
二、 在RA的病患族群中約有10%的病人屬於惡性的類風濕性關節炎RA,對所有藥物的治療皆無效。
三、 免疫療法使這些病人有更有效的治療方法,提供醫療人員更多可使用的工具。
四、 這些方法,它不僅可以用於治療RA,其他的研究中也發現,它對許多免疫介導的發炎性疾病(IID)。
五、 例如僵直性脊椎炎(AS)、乾癬症(psoriasis)、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系統性血管炎(systemicvasculitis)以及Bechet's病等也有治療的效果。
六、 結合中醫的治療,能避免西藥副作用對身體的損傷,對於症狀也有改善,中西醫的結合治療能快速減緩這些免疫性疾病惡化程度。
七、 這些病證是不可逆性的,例如手指關節發炎變形,如果能即早利用中西藥結合方式,減緩惡化,那麼生活還能自理。
善慧堂中醫診所 李秋慧中醫師~提醒您~
若有體質問題,請找合格專業的中醫師,
為您的病情,做有效的診斷用藥,根本治療,
請勿自行使用網路中草藥偏方,以免傷身。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