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冬天感冒篇

2013年7月25日 星期四

過敏性鼻炎




過敏性鼻炎Q&A

Q:鼻子過敏會遺傳嗎?

Ans

一、    是的,鼻子過敏證實會遺傳,基因在人類第五對染色體上。

二、    新生兒到六歲,是過敏的好發年齡,根據醫學證據顯示,過敏體質與遺傳有很大的關係。

三、    假使父母親有一人是過敏體質,則小孩有三分之一的機率是過敏兒。

四、    若父母都是過敏體質,則小孩過敏的機率就高達三分之二

五、    若父母都有過敏症狀,第一胎也是過敏兒,則第二胎幾乎百分百也會是過敏兒。

六、    但只要飲食及生活型態能夠有效控制,遠離過敏原,還是可以預防過敏症狀發作。



Q:如何區分是感冒或鼻子過敏?

    Ans

一、    兩者的相同處是皆會打噴嚏、流鼻水、鼻塞、流淚、頭痛等。

二、    但感冒通常症狀以喉嚨痛開始,較不會有眼睛癢、喉嚨癢

三、    而鼻子過敏通常是打噴嚏、流鼻水、最後鼻塞依序而來。

四、    感冒一般僅5-7,而過敏可能持續數週到數年,且在避免過敏原時症狀會消失。



Q:如何確知自己對什麼過敏?

    Ans

一、    首先可靠自己觀察,譬如接觸到花粉後馬上打噴嚏、流鼻水,則應是對花粉過敏;而正確的診斷則可到醫院做過敏試驗。

二、    一般有兩種:

(一)      一種叫皮膚試驗,是將過敏原打入皮下觀察是否紅腫,但需多次扎針且有過敏痙攣的危險;

(二)      新式的「多重過敏原抽血檢查」(MAST)抽一針即可同時檢查35種最常見的過敏原,較為簡單、安全及準確。



Q:過敏性疾病,如何偵測?

    Ans:過敏性疾病的監測方法主要包括

1)病人血清中IgE抗體總含量。

2)某種特定過敏原之特異性IgE抗體含量的檢測。

3皮膚試驗以及

4組胺酸釋放檢測。

(一)      正常人在寄生蟲感染時,血清中的IgE抗體才會升高。

(二)      而過敏病人則在過敏原刺激下產生IgE抗體。

(三)      因此,檢測病人血清中IgE抗體總含量和特異性IgE抗體量,可以進一步做過敏性疾病的診斷。

Q:過敏性疾病,檢驗品項有多少種類?

    Ans:比較常見檢驗品項包含下列55種:

1.煙色麴菌2.青黴菌3.交錯黴菌4.白色念珠菌5.芽枝黴菌

6.芒果7.香蕉8.奇異果9.葡萄10.橘子

11.芹菜12.胡蘿蔔13.洋蔥14.番茄15.西瓜

16.香瓜17.草莓18.蘑菇19.大蒜20.胡萎(香菜)

21.米飯22.花生23.大豆24.小麥25.杏仁

26.鮭魚27.鱈魚28.29.蝦子30.

31.牛奶32.蛋白33.蛋黃34.豬肉35.啤酒酵母菌36.麵包酵母菌

37.巧克力38刺莧草39.日本杉40.藍樹膠(尤加利樹)

41.檣洋槐(相思樹)42.豕草43.羊蹄草44.狗牙根草

45.百合花粉‧46.粉塵.47.屋塵.48.熱帶五爪.49.狗毛屑

50.貓毛屑51.馬毛屑52.羊毛屑53.豬毛屑54.牛毛屑

55.德國蟑螂

Q:過敏性疾病,過敏原有那些?

Ans:常見過敏原排行榜,根據台北榮總統計台灣最常見的過敏原為:

一、    蟎蟲.,佔68.5%

二、    其餘依次為家塵8.8%

三、    螃蟹5.6%

四、    蟑螂4.1%

五、    2.4%

六、    1.75%,蛤1.71%,狗1.34%

七、    狗牙根(百慕達草)0.65%,混合花草0.55%,黃豆及花生各為0.5%

八、    蔬菜0.48%,羽毛0.37%,蛋白0.34%

九、    牛奶及魚各為0.27%,桑科0.2%,酵母、青黴菌屬及小麥各為0.17%

十、    牛肉、蛋黃、莧科、交錯黴菌屬及念珠菌屬各為0.1%

十一、      豬肉、豕草及松樹各為0.06%,水柳及玉米各為0.03%

十二、      其中多數過敏原的主成份可能有抗原交互作用,因此病人可以同時對多種物質過敏。此外還有許多少見的過敏原沒有包含在內,須反覆由過敏史中得知。


善慧堂中醫診所  李秋慧中醫師~提醒您~

若有體質問題,請找合格專業的中醫師,

為您的病情,做有效的診斷用藥,根本治療,

請勿自行使用網路中草藥偏方,以免傷身。


2013年7月24日 星期三

痛經與子宮肌瘤、多囊性卵巢、巧克力囊腫有關


一、        痛經

壹、         前言:

一、  現代女性需要照顧家庭及工作壓力大,在經期常出現週期性下腹疼痛,有的甚至痛到昏厥;  

二、一般有痛經的女性常借助於服用止痛藥(如普拿疼等)來減緩疼痛與不適,其實中醫治療"痛經"效果更好。  

三、所謂經前症候群有乳房脹痛、腹痛、頭痛、倦怠疲勞、渴望進食等;情緒上會表現出憂鬱、沮喪、易怒、緊張、焦慮不安、及躁動。通常在月經前五天表現較明顯,症狀在行經後消失。  

四、  痛經大致分為原發性和續發性兩種,原發性痛經多見於年輕未生育過的女子,腹痛經常發生於月經前一兩天或當天,在經血流暢後,疼痛會逐漸消失。病因可能是內分泌失調、子宮發育不良,子宮頸狹窄、子宮位置過度前傾或後屈等;

五、    續發性痛經多見於已生育過的婦女或是中年婦女,原因多為骨盆腔器質性病變所引起,如子宮內膜異位,骨盆腔炎症、子宮肌瘤等。

貳、    中醫分型:

一、  氣血瘀滯型:

(一)症狀:多因憂鬱或緊張壓力引起,大多表現為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乳房脹痛、經量少、色暗有血塊,通常隨著血塊的排出後,可以減緩疼痛。

(二)治法:活血化瘀、溫經止痛。

二、  寒凝胞中型:

(一)症狀:多因經期冒雨涉水、或游泳、或貪吃生冷,感受寒邪而作痛。症見經前或經後小腹冷痛、或絞痛,得熱則痛減,手腳易冰冷。

(二)治法:活血祛瘀,溫經散寒,益氣養血。

三、  氣血虛弱型:

(一)症狀:多因脾胃虛弱,或大病、久病氣血俱虛而引起痛經。常見經期或經後小腹綿綿作痛,得按痛減,經色淡且量少,面色蒼白,頭暈乏力。

(二)治法:調和營衛,氣血雙補。

四、  肝腎虛損:

(一)症狀:多因稟賦怯弱,肝腎本虛或久病、多產,或房勞過度,以致精血虧損,沖任不足,胞脈失養,遂令經行作痛。經來量少色紅,行後少腹作痛,腰膝酸痛,手心灼熱,口乾咽燥,眩暈耳鳴,脈細數,舌質紅絳。

(二)治法:補益腎水,平調肝氣。

五、  濕熱蘊結:

(一)症狀:進食生冷飲食傷血分,熱壅絡阻所致痛經,經前、經期少腹脹痛,經量多,色紅,質稠或有塊,平日帶下色黃或有穢臭,兼白帶多,陰癢,舌紅苔黃膩,脈弦數。

(二)治法:瀉肝膽實火、清下焦濕熱。

六、  陰虛內寒:

(一)症狀:多因素體陽虛,胞宮虛寒,血失溫運,經行不暢,不通則痛,而致痛經。經前或經行少腹冷痛,喜按喜溫,經水色淡量少。畏寒怯泠,四肢不溫,大便溏薄,脈沉遲,舌淡白。

(二)治法:溫經補虛。   

參、      平日護理:

(一)  避免腳部受寒。

(二)  經期嚴禁食生冷之物(如:冰水、西瓜等)。

(三)  經期洗頭後,要立刻吹乾頭髮。

(四)  平日月經來前,多喝熱湯

(五)  經後諮詢中醫師,搭配體質的四物湯來調經補血。

(六)  女性月經週期容易隨著壓力、作息及飲食而改變。

(七)  痛經的改善除了平時的保養外,規律正常的飲食、足夠的睡眠、多運動等也很必須。

(八)  最重要的是積極減少自己內在和外在的壓力,才能遠離經痛困擾。

肆、         結語:

痛經是指婦女行經前後或行經期間,小腹或腰部酸痛,並隨著月經週期而發作的疾病。

1.發生病因:中醫辯證可分為寒濕凝滯、肝鬱氣滯、肝腎虧損等幾種類型。

2.針灸治療:可根據不同症型選取相應的穴位,寒濕凝滯型可取中極、關元、地機等穴;肝鬱氣滯型則取氣海、太沖、三陰交等穴。
3.使用方式:針刺時需注意小腹的穴位針感須往陰部或子宮內放散,四肢的穴位則可依補瀉法的不同,分別使針感上行或下行,效果才會好。若能再配合中藥及飲食,其療效更佳。 



善慧堂中醫診所  李秋慧中 醫師~提醒您~

 若有體質問題,請找合格專業的中醫師,

為您的病情,做有效的診斷用藥,根本治療,

請勿自行使用網路中草藥偏方,以免傷身。


2013年7月23日 星期二

膝關節退化的中醫治療

 膝關節退化的中醫治療

壹、               前言:

一、在膝關節交界的地方,骨頭上面覆蓋著一層軟骨,主要由膠原纖維、軟骨細胞,及它所製造的proteoglycans,以及水所構成。軟骨等於是一層墊子,有緩衝的作用。

二、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是隨著年齡逐漸惡化的關節疾病,它是由於膝關節長期使用;日子一久,造成膝關節面的軟骨磨損,膝關節囊的潤滑液變少,而造成膝關節疼痛、腫脹、無力、蹲距困難它通常發生在中年五十歲以後。

三、過度工作、肥胖、個人體質、年老或關節受傷有關,通常女性較多而且也較嚴重,膝關節退化。

四、以發生在膝關節內側較常見,更嚴重的情況會造成膝關節內彎,甚至呈現O型腿的現象,使得病患走路產生困難。

五、初期的症狀是呈現酸痛,膝關節本身或附近的肌肉變緊。

六、接下來是關節活動範圍減少,病患上、下樓梯感到疼痛,甚至會發現要從低一點的椅子起身有困難,當然更談不上做蹲的動作。

七、常見的症狀包括膝關節感覺僵硬,上下樓梯、爬山、蹲、久站或走路時,膝關節會痛、錯位,加速脊骨退化,形成骨刺。

八、軟骨消失,露出底下黃澄澄光禿禿的硬骨在互相磨擦。在關節邊緣,更形成骨質增生,俗稱骨刺。

九、一般膝關節退化所引起的疼痛通常是在中年後才會出現,主關節表面的軟骨因為日積月累的使用,開始有退化的跡象。關節炎患者的關節會出現長期痛楚及腫脹,與一般短期痛楚的扭傷及腰背痛不同。

貳、               中醫分型:

一、     肝腎不足:

1.    症狀:膝部酸痛反復發作,無力,膝關節變形,伴有頭暈耳鳴,腰酸等現象。

2.    治法:常用補養肝腎之藥。

二、     氣血虛寒:

1.    症狀:膝關節腫痛,遇寒則發,勞累加劇,形體浮腫,面色蒼白,喜暖怕冷,四肢乏力等現象。

2.    治法:溫補氣血,滋陰升陽。

三、     濕熱下注:

1.    症狀:膝痛,紅腫,覺熱感,得冷則舒,得溫痛劇,痛不可近,關節不能活動,小便黃赤等現象。

2.    治法:清熱利濕,舒筋壯骨

四、     風寒濕痺:

1.症狀:膝部腫脹,膝關節內有積液,膝部酸痛沉重,活動不便,疼痛纏綿不愈,陰雨寒濕天氣時加重等現象。

2.治法:益肝腎、補氣血、袪風濕、止痹痛。

五、       補充藥品:在治療退化性關節炎,二仙膠這味藥也常被應用,此方有很好的滋補效果,也是中醫養身抗衰老的重要方劑。

六、       本草備要中就提到:「龜鹿皆靈而壽,龜首常藏向腹,能通任脈,故取其甲以補心補腎補血以養陰也。鹿首常返向尾,能通督脈,故取其角以補命補精補氣以養陽也。」

七、       此方中所含豐富的膠質、鈣質及礦物質等,正可以提供硬骨軟骨充足的養分。另外,人參、枸杞也有強化免疫的效果,可以減緩發炎反應;是純天然的維骨力,身體也比較容易吸收。

八、      二仙膠藥性味較溫熱,易上火患者服用此藥可能造成燥熱、口乾、失眠等反應,巿面上有許多內容成份不明的藥物,請找合格的中醫診所,並由醫師辨證體質後,再服用。

參、               保守的療法

一、輕微的膝關節炎是可採取保守的療法,節制體重也是須要的也就是減少膝關節的負荷。

二、例如減少上下樓梯的次數,少去爬山,少做蹲的動作或劇烈運動像是跑步,使用護膝。

三、對關節要有保暖的措施,在冬天或是在冷氣房內工作,也要穿上衣物預防與日常生活保健。

1. 勞逸結合:勿長時間站立行走,急性發作時須適當休息,但平常仍須散步,步行以維持膝關節正常機能,不可登山或爬過高樓梯,可進行舒緩的筋骨,如氣功、太極拳等。

2. 環境調理:避免冷氣寒風直接吹襲,居處避免潮溼,膝部注意保暖。

3. 飲食適宜:勿食冰冷,食物不可過鹹,酒類汽水可樂咖啡等不可過量,寒涼性食物如瓜果類、大白菜等不可多食。

4. 體重控制:防止肥胖,適量的飲食與運動,有助於減緩膝蓋的負擔。

肆、               結語   

退化性膝關節炎是慢性漸進的過程,存在發作期及緩解期交替的現象,治療的目的在於止痛及維護膝關節的活動,目前中西藥都無法阻止老化的過程,但是適當的治療與保養,也可得到緩解與控制。避免膝關節受寒。



1.發生病因:膝關節退化則多因膝關節骨質增生,造成疼痛與行動不便。這兩種情形多發生於年長者,且往往對日常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擾。

2.針灸治療:以局部及遠處取穴為主。五十肩可取肩三針、曲池、條口等穴;膝關節退化則可取犢鼻、陽陵泉、足三里等穴;並且使用護膝,以避免惡化。

3.使用方式:針刺時除需注意取穴的準確性外,還要注意針刺的深度,唯有適當的針刺深度,才能有得氣的反應,以達到較好的療效。透過針刺改善氣血循環,可使病症逐漸緩解。 




善慧堂中醫診所  李秋慧中 醫師~提醒您~

 若有體質問題,請找合格專業的中醫師,

為您的病情,做有效的診斷用藥,根本治療,

請勿自行使用網路中草藥偏方,以免傷身。

退化性關節炎是關節生鏽了

退化性關節炎是關節生鏽了
壹、            前言:
一、老年家經常說「是上了年紀嗎?怎麼愈來愈走不動?」
二、不少人逐漸走路、站立、蹲屈感到膝痛。
三、有時候早上起床關節僵硬、
四、上下樓梯很吃力,活動時關節「霹靂啪啦」出聲音,
五、更嚴重的關節腫大變形發炎。
六、有以上症狀請注意,您可能罹患了骨關節炎,也就是所謂的「退化性關節炎」,用了40~50年的關節要記得使用中藥保養,因為關節生鏽、無法動彈,中藥可以幫忙加油,才能活動關節、一起去旅遊。
貳、            潤滑少了 軟骨磨損
一、關節退化就如同故障的關節生鏽一樣,軟骨是保護、潤滑以及分散關節壓力的作用。
二、骨關節炎是因為軟骨磨損導致的一種關節退化現象,隨著年紀增長、新陳代謝減慢。
三、內含65%80%水分、膠原蛋白、醣蛋白等物質的軟骨也減少或退化,因此硬化加速磨損、變形、生成骨刺。
參、            髖、膝關節 最易發生
一、約有3分之1的成人有某種形式的關節炎。
二、每個人終其一生都會遇到關節炎問題。
三、而退化性關節炎在已開發國家,已是造成失能的主因。
四、而最常出現問題的是髖關節、膝關節等負重關節。
肆、            老化肥胖 雙重原因
一、造成退化性關節炎最主要原因是老化及肥胖,
二、女性比男性容易、或提早出現問題,在45歲到64歲間,
三、男性有25、女性有3成機率罹患退化性關節炎,
四、65歲以後分別增加為5868
五、到了75歲則有85的人逃不過關節炎。
六、體重過重則容易造成關節的負擔。
七、另外,因為創傷、先天性關節發育異常或是其他遺傳疾病、代謝性疾病。
八、或常常蹲屈、過度使用,都會加速關節退化,像是農夫、礦工。
伍、            小於50歲 多另有病因
一、膝蓋是人體最大的關節,如果有疼痛等症狀出現,也得先區分為何種原因。
二、通常小於50歲,較有可能是感染性關節炎、痛風、僵直性脊椎炎或髕骨症候群等問題。
三、醫師通常會透過問診、觀察外觀等理學檢查,並輔以影像的X光檢驗等方式診斷。
四、雖然無法阻止年歲的增長,但是預防、延緩關節退化仍是我們可以努力的。
五、維持適當的體重、減少關節的耗損,可降低退化性關節炎發生。


善慧堂中醫診所  李秋慧中 醫師~提醒您~

 若有體質問題,請找合格專業的中醫師,

為您的病情,做有效的診斷用藥,根本治療,

請勿自行使用網路中草藥偏方,以免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