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冬天感冒篇

2013年7月24日 星期三

痛經與子宮肌瘤、多囊性卵巢、巧克力囊腫有關


一、        痛經

壹、         前言:

一、  現代女性需要照顧家庭及工作壓力大,在經期常出現週期性下腹疼痛,有的甚至痛到昏厥;  

二、一般有痛經的女性常借助於服用止痛藥(如普拿疼等)來減緩疼痛與不適,其實中醫治療"痛經"效果更好。  

三、所謂經前症候群有乳房脹痛、腹痛、頭痛、倦怠疲勞、渴望進食等;情緒上會表現出憂鬱、沮喪、易怒、緊張、焦慮不安、及躁動。通常在月經前五天表現較明顯,症狀在行經後消失。  

四、  痛經大致分為原發性和續發性兩種,原發性痛經多見於年輕未生育過的女子,腹痛經常發生於月經前一兩天或當天,在經血流暢後,疼痛會逐漸消失。病因可能是內分泌失調、子宮發育不良,子宮頸狹窄、子宮位置過度前傾或後屈等;

五、    續發性痛經多見於已生育過的婦女或是中年婦女,原因多為骨盆腔器質性病變所引起,如子宮內膜異位,骨盆腔炎症、子宮肌瘤等。

貳、    中醫分型:

一、  氣血瘀滯型:

(一)症狀:多因憂鬱或緊張壓力引起,大多表現為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乳房脹痛、經量少、色暗有血塊,通常隨著血塊的排出後,可以減緩疼痛。

(二)治法:活血化瘀、溫經止痛。

二、  寒凝胞中型:

(一)症狀:多因經期冒雨涉水、或游泳、或貪吃生冷,感受寒邪而作痛。症見經前或經後小腹冷痛、或絞痛,得熱則痛減,手腳易冰冷。

(二)治法:活血祛瘀,溫經散寒,益氣養血。

三、  氣血虛弱型:

(一)症狀:多因脾胃虛弱,或大病、久病氣血俱虛而引起痛經。常見經期或經後小腹綿綿作痛,得按痛減,經色淡且量少,面色蒼白,頭暈乏力。

(二)治法:調和營衛,氣血雙補。

四、  肝腎虛損:

(一)症狀:多因稟賦怯弱,肝腎本虛或久病、多產,或房勞過度,以致精血虧損,沖任不足,胞脈失養,遂令經行作痛。經來量少色紅,行後少腹作痛,腰膝酸痛,手心灼熱,口乾咽燥,眩暈耳鳴,脈細數,舌質紅絳。

(二)治法:補益腎水,平調肝氣。

五、  濕熱蘊結:

(一)症狀:進食生冷飲食傷血分,熱壅絡阻所致痛經,經前、經期少腹脹痛,經量多,色紅,質稠或有塊,平日帶下色黃或有穢臭,兼白帶多,陰癢,舌紅苔黃膩,脈弦數。

(二)治法:瀉肝膽實火、清下焦濕熱。

六、  陰虛內寒:

(一)症狀:多因素體陽虛,胞宮虛寒,血失溫運,經行不暢,不通則痛,而致痛經。經前或經行少腹冷痛,喜按喜溫,經水色淡量少。畏寒怯泠,四肢不溫,大便溏薄,脈沉遲,舌淡白。

(二)治法:溫經補虛。   

參、      平日護理:

(一)  避免腳部受寒。

(二)  經期嚴禁食生冷之物(如:冰水、西瓜等)。

(三)  經期洗頭後,要立刻吹乾頭髮。

(四)  平日月經來前,多喝熱湯

(五)  經後諮詢中醫師,搭配體質的四物湯來調經補血。

(六)  女性月經週期容易隨著壓力、作息及飲食而改變。

(七)  痛經的改善除了平時的保養外,規律正常的飲食、足夠的睡眠、多運動等也很必須。

(八)  最重要的是積極減少自己內在和外在的壓力,才能遠離經痛困擾。

肆、         結語:

痛經是指婦女行經前後或行經期間,小腹或腰部酸痛,並隨著月經週期而發作的疾病。

1.發生病因:中醫辯證可分為寒濕凝滯、肝鬱氣滯、肝腎虧損等幾種類型。

2.針灸治療:可根據不同症型選取相應的穴位,寒濕凝滯型可取中極、關元、地機等穴;肝鬱氣滯型則取氣海、太沖、三陰交等穴。
3.使用方式:針刺時需注意小腹的穴位針感須往陰部或子宮內放散,四肢的穴位則可依補瀉法的不同,分別使針感上行或下行,效果才會好。若能再配合中藥及飲食,其療效更佳。 



善慧堂中醫診所  李秋慧中 醫師~提醒您~

 若有體質問題,請找合格專業的中醫師,

為您的病情,做有效的診斷用藥,根本治療,

請勿自行使用網路中草藥偏方,以免傷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