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冬天感冒篇

2013年8月3日 星期六

中風的成因

中風的成因
壹、      前言:
一、   在臨床上有一些患者會重覆中風,善慧堂中醫診所-李秋慧中醫師發現,有五種慢性疾病,會使中風風險增加。

二、   事實上,無論是老年人或是年輕型的中風,都會面臨疾病引發中風的威脅。
貳、     中醫預防二次腦中風:
一、   中醫是全面掌握辨證的要點,依病位病情,標本施治,基本上仍以專業合格的中醫師判斷用藥,以下藥方,僅供參考。
二、   治法方藥:
(一)  中經絡:
1、   絡脈空虛,風邪入中:
(1)  症狀:手足麻木,肌膚不仁,或突然口眼歪斜,語言不利,口角流涎,甚則半身不遂;或兼見惡寒發熱、肢體拘急、關節酸疼等症,舌苔薄白,脈象浮弦或弦細。
(2)  治法:去風通絡。
(3)  方藥:大秦艽湯加減。 
2、   肝腎陰虛,風陽上擾:
(1) 症狀:平素頭暈、頭痛、耳鳴目眩、少眠多夢、腰酸腿軟;突然一側手足沈重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強語蹇,舌質紅,苔白或薄黃,脈弦滑或弦細而數。
(2) 治法:滋養肝腎,平熄內風。
(3) 方藥:鎮肝熄風湯加減。
3、   痰熱腑實,風痰上擾:
(1) 症狀:突然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便祕或頭暈,或痰多舌蹇,舌苔黃或黃膩,脈弦滑。
(2) 治法:化痰通腑。
(3) 方藥:栝蔞承氣湯加減。
(二)  中臟腑:
A、閉證:
1、   陽閉:
(1) 症狀: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關緊閉、口噤不開、兩手握固、大小便閉、肢體強痙,此屬閉證的一般症狀;還可見有面赤身熱、氣粗口臭、躁擾不寧,舌苔黃膩,脈弦滑而數。
(2) 治法:辛涼開竅,消肝熄風。
(3) 方藥:以局方至寶丹開竅。
2、   陰閉:
(1)  症狀:除閉証的一般症狀外,還有面白唇暗、嗜臥不煩、四肢不週、痰涎壅盛,舌苔白膩,脈象沈滑或緩。
(2)  治法:辛溫開竅,除痰熄風。
(3)  方藥:蘇合香丸以開竅,滌痰湯以除痰。
B、脫證:
(1)  症狀: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目合口張,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遺,肢體癱軟,舌痿,脈微欲絕。
(2)  治法:回陽固脫。
(3)  方藥:參附湯。
C、後遺症:
1、    半身不遂:
(1)  一側肢體不能自主活動,有的偏身麻木,重則感覺完全喪失有的肢體強痙而屈伸不利;有的肢體癱軟。舌質正常,或紫黑,或有瘀斑,舌苔較膩,脈多弦滑,或滑緩無力。
(2)  治法:益氣活血。
(3)  方藥:補陽還五湯加減。
2、      言語不利:
(1) 舌欠靈活,言語不清或舌瘠不語,舌形多歪偏,舌苔或薄或膩,脈象多滑;本症或單獨出現,或與半身不遂同見,或兼有神志障礙。
(2) 治法:去風、除痰、開竅。
(3) 方藥:《醫學心悟》解語丹加減。
三、針灸療法:
(一)半身不遂:
1、治則:調和經脈,疏通氣血。
2、治法:以大腸、胃經俞穴為主,輔以膀胱、膽經穴位。
3、初病時,先刺患側;病程日久後,可先刺健側再刺灸患側。
4、取穴:
(1)  上肢:肩俞、曲池、外關、合谷,可轉換肩腢、臂臑、陽池。兩組穴交替使用。
(2)  下肢:環跳、陽陵泉、足三里、昆崙,或風市、絕骨、腰陽關。
(3)  對於初病半身不遂,屬中風中經者,可用手足比針:即取雙側曲池、內關、合谷、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共12穴。   
(4)  對於中風後遺症的半身不遂,其腕踝難伸、肘膝拘急者,可用手足12透穴。
(5)  即用2-3寸透穴強刺,腋縫透胛縫、曲池透少海、外關透內關、陽池透大陵、合谷透勞宮、環跳透風市、陽關透曲泉、陽陵泉透陰陵泉、絕骨透三陰交、昆崙透太谿、太沖透湧泉。
(二)中風不語:
1、治則:去風豁痰,宣通竅絡。
2、取穴:金津玉液放血。針內關、通里、廉泉、三陰交。
(三)中風閉證:
1、治則:開關通竅,泄熱去痰。
2、取穴:可用毫針刺,或三稜針刺出血。
3、先以三稜針點刺手12井穴出血,再刺人中、太衝、豐隆。
4、若手足拘攣或抽搐,可加曲池、陽陵泉。
(四)中風脫證:
1、治則:益氣固脫,回陽救逆。
2、取穴:多以大柱艾炙;如汗出、肢溫、脈起者,再用毫針輕刺激。灸關元、神闕,刺氣海、關元、足三里。
3、如見內閉外脫之證,可先取人中強刺激,再針足三里、氣海以調其氣。
(五)頭皮針治療中風:
1、頭皮針取穴,可按《素問‧刺熱論篇》五十九刺的頭部刺位。
2、中行:有上星、囟會、前頂、百會、後頂。   
3、次兩旁:有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
4、又次兩旁:有臨泣、目窗、正營、承歸、腦空。
5、    每次取7-9個穴位,交替使用,宜淺刺留針15-30分。
6、    治中風陽閉及中經絡偏於邪實之證,有較好之療效。
參、慢性疾病,增加中風的機會:
一、   高血壓:
(一)  過高的血壓容易使得血管的內壁受損,導致膽固醇的堆積。
(二)  進而加速血管的硬化,同時也容易擠破血管,增加腦出血的危險。
(三)  在影響中風的「三高」因素中,又以高血壓的影響最為主要,堪稱是元凶。
(四)  罹患高血壓的中風風險是沒有高血壓者的35倍。
二、高血脂:
(一)  血脂中的高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偏高,會導致血管粥狀動脈硬化。
(二)  不僅會讓血管壁變得狹窄,一旦血管壁有斑塊掉下來,就會形成血栓。
(三)  進而阻塞腦血管、引發腦中風。
(四)  尤其高膽固醇中風風險為正常者的1.82.6倍。 
三、    心臟病:
(一) 罹患心臟瓣膜疾病的患者,容易在心臟形成血栓,一旦阻塞住腦部血管,就會引發中風。
(二) 特別是引發心房纖維顫動(心律不整)時,中風風險更高。
(三) 其中風風險為未發生心房纖維顫動者的517倍,相當驚人。
四、           糖尿病:
(一) 糖尿病容易使得血管壁增厚及硬化,血管容易因而阻塞或是形成血栓剝落,進而引發中風。
(二) 有糖尿病者引發中風風險是沒有糖尿病者的23倍。
五、           頸動脈狹窄:
(一) 頸動脈是供應腦部血流的重要來源。
(二) 頸動脈狹窄的原因主要是粥狀硬化斑塊沉積使得血管內膜增厚,進而阻塞血管或形成血栓剝落,造成腦部缺血引起中風。
(三) 其引發腦中風的風險是沒有頸動脈狹窄者的2倍。
肆、     老年及年輕型中風:
(一) 老年人發生中風多因為高血壓、動脈硬化及糖尿病等慢性病所引起。
(二) 年輕型中風的發生原因比較不同,例如因為血液凝固不正常容易有血栓及先天血管異常,例如動脈瘤或動靜脈畸形,血管較容易剝離或破裂。
(三) 現在愈來愈多的年輕人是因為罹患高血壓等慢性病而不自知。
(四) 年輕人一直未注意血壓、血糖與血脂肪的控制。
(五) 還有更多數的人是因為平時運動少、飲食作息不正常、抽菸、酗酒、熬夜等不好的生活習慣所養成的。
伍、     歸納原因:
(一) 在了解腦中風的生活型態及疾病的危險因子之後,就可以歸納出中風的高危險群包括了高血壓患者、高血脂患者、心臟患者、糖尿病患。
(二) 肥胖者及平時有過量飲酒及菸癮大的人。
(三) 嚴加提防這些後天因子所引起的中風高危險群。






善慧堂中醫診所  李秋慧中 醫師~提醒您~

若有體質問題,請找合格專業的中醫師,

為您的病情,做有效的診斷用藥,根本治療,

請勿自行使用網路中草藥偏方,以免傷身。

2013年8月2日 星期五

五十肩的中醫治療

五十肩的中醫治療:

壹、         前言:

一、善慧堂中醫診所-李秋慧中醫師表示,一位53歲女性患者問:「李醫師,我的右肩會痛,筋很緊,舉不起來,也會不舒服,尤其工作時更無法出力,是什麼原因﹖」

二、五十肩的劇痛是短暫的,某些患者即使沒有進行治療,肩痛也可能會假性的自癒,暫時性的不痛,但並未痊癒。

三、有些患者心存僥倖,以爲可以不治而愈,因而延誤自己的病情,導致活動角度越來越小。

四、善慧堂中醫診所-李秋慧中醫師曾遇到,一位五十多歲的肩痛患者,其右手下垂時前後擺動的幅度不超過10 公分 ,由於西醫復健師囑其靜臥休息,並未活動患肩,使得右臂不能動彈,也舉不起來。

貳、         五十肩的症狀:

一、本病的好發年齡在50 歲左右,故又俗稱『五十肩』。

二、但是並非表示只有50 歲的人容易發生,年輕人因為外傷疼痛,而長期限制行動,也會罹患五十肩。

三、因此,不管是體力勞動者或腦力運用者均有可能發病。

四、若未有效的治療,往往使肩關節發生黏連,造成關節活動受限,形成所謂『冰凍肩』,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

五、由於肩部關節盂較淺,故肩部大範圍的活動和上肢所承受的重力常常著力於肩關節周圍的肌腱和韌帶,受力過大容易造成其損傷。

六、肩部肌腱和韌帶的長久受力容易出現勞損,從而導致退化變性。

七、因此常常在二頭肌肌腱炎、岡上肌肌腱炎、肩峰下滑囊炎等軟組織勞損、炎性病變或外傷、受寒等基礎上發病。

八、進而導致肩關節周圍的韌帶、肌腱、關節囊等組織充血、水腫、滲液、增厚等炎性改變。

九、引起肩關節周圍炎的病因:肌腱炎所引起的急慢性外關節炎,肩關節脫臼,骨折,長期固定,韌帶受損,肌肉斷裂,肩關節退化,甚至於心肌梗塞或頸脊神經根炎等,由此可知此病的複雜性。

十、若未在急性期治療,久而久之就會形成肩部粘連,重者可使骨頭與關節囊粘著。

參、         五十肩發生的原因:

一、定義:起因於外傷受損、或過度使用之勞損受傷,而導致肩關節疼痛,使肩關節不能主動或被動做外展、向前、向後彎屈或外旋等活動。

二、肩部疼痛好發於4560 歲,故稱『五十肩』或稱為肩關節周圍炎。

三、症狀:初發時常感肩膀酸楚難忍、局部怕冷、夜痛加重、甚至睡時刺痛而醒,故又稱冰凍肩

四、疼痛感:會向頸部及上肢擴散,此時上肢活動受限,穿衣、搔背都有困難,也不能自己梳頭髮,當上肢不動或向下時疼痛減輕或消失,故又稱凍結肩

五、常見的病因:

(一)性別:女多於男,長期操勞家的主婦和停經婦女最常見。

(二)退行性病變及免疫、代謝性疾病:好見於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心血管硬化、頸椎病等之病患。

(三)外傷史:患側肩膀大都有外傷史,搬重、跌倒、車禍受傷。

(四)職業別:非體力勞動者、伏案工作者較常見。

(五)患側:

1、不明原因者:常發在左側,

2、有外傷史者:通常好發在右側(慣用手)

3、部位:多為單一患側,兩側同時發作者,僅617%

六、五十肩依受傷的程度可以分為三種

(一)早期:發病1週以內,患者手抬高會痛,拿不到頭頂上的東西,患部會有痠痛感覺,治療後可以完全恢復。

(二)中期:發病約三個月內,患者舉手受限,睡覺時疼痛,無法扣胸衣。

(三)後期:約半年後處理不當,導致無法梳頭、扣裙扣、洗背、側睡及上肢上舉等。

(四)中、後期,治療後恢復率可達80%

(五)除了內服中藥加上針灸治療外,初期患者 個月內是治療的黃金時期。

(六)患部先經針灸、藥物薰蒸後、紅外線治療,再用中醫傷科矯正手法等,來鬆開肩部粘連。

肆、         中醫分型:

一、中醫認為肌肉痠痛是受風、寒、濕、熱之邪所引起的,稱為「痹症」,主要症狀是肢體、關節的疼痛、酸楚、麻木、重著、活動障礙,也就是氣血痹阻不通、筋脈關節失於濡養所致。

二、基本上可分為行痹(風邪偏勝)、痛痹(寒邪偏勝)、著痹(濕邪偏勝)、熱痹(熱邪偏勝)、久痹(痰瘀阻絡)、氣血虧虛等多型。

三、五十肩在中醫上稱為「漏肩風」、「肩凝症」,多因肝腎不足、筋骨失養、氣血凝滯,

四、一般辨症中醫分型:

(一)外感風寒型:

1、見於早、中、後期,畏風寒,天冷病況會加重,病患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緊或弦。

2、處方多用:祛風散寒,活血止痛

(二)滯血瘀型:

1、見於早、中、後期,病患會有肩部痠痛、局部腫脹、入夜後疼痛加劇、肩功能受限、舌質瘀斑、苔薄白。

2、處方多用:活血祛瘀、疏風除濕、通痹止痛。

(三)肝腎虛損型:

1、見於後期,肩部肌肉萎縮、肩功能受限、局部痠痛、氣短懶言、四肢無力、舌質淡、苔白、脈沉細;

2、處方多用:益氣溫經,和營通痹。

(四)針灸方面:肩三針、肩貞、天宗、手三里、肩外俞、肩中俞等。

(五)外敷藥膏:可用三黃散、如意金黃散、接筋續骨散等。

伍、         護理指導:

一、盡量休息:肩關節發炎處,減少提重物,致少要休息3週。

二、適度運動:針對活動肩關節設計的鐘擺、爬牆等動作,依個人早、中、後期狀況,適度練習。

三、避免不當姿勢:像突然舉肩過高、以上臂當枕頭的動作。

四、多做擴胸、側舉動作:打電腦、伏案寫字的姿勢,屬於內收或內旋的動作,如果維持同一姿勢過久,會引起肩關節肌肉力學不平衡,應多做擴胸及側舉的動作來平衡。




善慧堂中醫診所  李秋慧中醫師~提醒您~

若有體質問題,請找合格專業的中醫師,

為您的病情,做有效的診斷用藥,根本治療,

請勿自行使用網路中草藥偏方,以免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