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原因
壹、 前 言
一、 在中醫門診中有許多風濕免疫科,長期服西藥的患者,除了眾多過敏性疾病的患者之外,還有許多患者是自體免疫疾病,其中最常見的就是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
二、 RA是一種慢性發炎性的關節疾病:
(一) 疾病盛行率將近1%。
(二) 男女之比例約為1:3。
(三) 患者大多出現雙側性多發性關節炎。
(四) 初期大都發生在手、腕、膝、足等四肢關節。
(五) 嚴重時也會影響頸椎關節。
二、 症狀包括關節熱、腫、痛及僵硬感。
三、 病程進入中晚期會造成關節變形、嚴重疼痛與肢體失能,對病人的生活品質產生巨大的影響。
貳、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統計:
一、 根據統計罹患RA的族群壽命較沒有罹患RA的人短。
二、 據美國的統計資料,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人平均壽命只有66.8歲。
三、 類風濕性關節炎約80%發生於30-50歲的壯年人。
四、 並且在發病後的10年內,有30%的病人就會失去工作能力。
五、 對於個人、家庭和社會造成巨大的經濟負擔。
參、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病原因:
類風濕性關節炎與遺傳及感染有關。
一、 遺傳:
(一) 若直系親屬中若有他人罹患RA,則本人罹患RA的機率將提高4倍。
(二) 研究指出基因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產生有很高的相關性。
二、 病毒性感染:
(一) 如黴漿菌、EB病毒、巨細胞病毒、德國麻疹病毒等之感染後,可能誘發自體免疫反應,進而發展成RA。
(二) 原因:可能是這些病毒在感染患者後,所呈現的外來抗原和人體關節組織有一種「分子結構的模仿性」。
(三) 因而引起免疫反應,讓原本要清除外來抗原的免疫反應轉而攻擊自體關節組織造成慢性發炎。
(四) 另外的可能性是有些葡萄球菌,鏈球菌和黴漿菌會製造超級抗原,它和HLA-DR分子及T細胞受體結合,誘發免疫反應
肆、 類風濕性關節炎RA的自體攻擊
一、 類風濕性關節炎RA的自體免疫機轉中,T細胞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一) 目前認為類風濕性關節炎RA的致病機轉是由於一未知抗原(可能為自體抗原或外來抗原)被抗原呈現細胞(APC)和第二型組織相容複合體分子(MHC II)結合。
(二) 呈現與T細胞上的T細胞受器(T cell receptor, TCR)連結後,活化T細胞,使T細胞產生發炎性的細胞激素。
(三) 像是腫瘤壞死因子(TNF-α)及介白素1,6(iIL-1,6)。
(四) 同時也會分泌驅化因子(像IL-18與RANTES)與附著分子(αVβ3)。
(五) 這些分子會促使發炎細胞進入關節腔,造成滑液囊的發炎。
(六) 同時,T細胞也會產生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 ,使局部血管新生,讓更多發炎細胞浸潤。
(七) TNF-α, IL-1, IL-6這些發炎細胞激素會刺激關節中的巨噬細胞與纖維母細胞分泌軟骨分解酵素,造成軟骨的破壞。
(八) 因此T細胞在RA疾病發展的初期扮演關鍵性的角色。
二、 RA病人血清中可以發現到高濃度的自體抗體:
(一) 風濕因子,最常見的風濕因子為對構成關節軟骨的二型膠原蛋白(CII)所產生的抗原特異性抗體。
(二) CII只存在軟骨組織中,是構成軟骨的主要成分,佔了軟骨60%的乾重,它在關節正常活動的生理功能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三) 學者的研究發現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人血清中可以發現高濃度的抗CII自體抗體。
(四) 正常人血中沒有這種抗體,因為正常的免疫系統可以辨識關節的CII是身體的一部份,不會產生抗體去攻擊它。
(五) 但是RA病人的免疫系統誤認CII是外來的物質,而產生抗體加以攻擊,因此我們稱這種抗體為自我抗體。
(六) 學者發現在小鼠中打入抗CII的自體抗體會誘發小鼠出現關節炎症狀,由此可知抗CII的自體抗體與RA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病有關。
伍、 類風濕性關節炎RA的西藥治療:
一、 目前對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就是減輕疼痛及降低發炎反應,
二、 一般使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或是類固醇製劑,
三、 另一類藥物是免疫抑制劑 (DMARD)。
四、 這些化學藥物能夠透過抑制免疫系統,減少對於關節的破壞。
五、 如果造成關節變形而影響功能,就必須進行外科手術矯正。
六、 由於積極使用DMARD,在疾病的早期即開始使用,使病人關節軟骨與骨質的破壞速度減緩。
七、 但這些治療方式並沒有真正治療RA的自體免疫致病機轉,同時它對免疫系統的抑制是全面性的,而沒有特異性,因此產生的副作用很多。
八、 最常見的副作用:就是免疫力下降,容易被微生物感染,或是造成內分泌混亂。
九、 因此尋求更進步的治療方式:包括細胞激素抑制劑、T細胞受體抑制劑、口服耐受性療法以及免疫標靶療法等。
善慧堂中醫診所 李秋慧中醫師~提醒您~
若有體質問題,請找合格專業的中醫師,
為您的病情,做有效的診斷用藥,根本治療,
請勿自行使用網路中草藥偏方,以免傷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